欢迎您访问生活质网(SHZ360.Com)
今天是 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生活质网

“从峪口到佛罗伦萨”五地联展北京收官,看刘若望的“抗疫”之路

北京渡渡美术馆的户外作品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发、流行和反复,以及由此引发的持续公共卫生、经济和社会问题,似乎预示着真正的全球性。诸多国家被迫实施封锁政策,直接影响到了公共和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展览现场

展览“若望‘抗疫’”于2021年1月23日(星期六)于北京渡渡美术馆开幕。“从峪口到佛罗伦萨——刘若望生态艺术五地联展”于2020年夏天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开启后,分别在陕西峪口、榆林和山西阳高县守口堡相继开幕。北京站作为此次联展的收官之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站,渡渡美术馆正式启动渡渡少儿美术馆的开馆。本次联展由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担任总策划,意大利艺术家雅各布和独立策展人王振林联合策展,芳草地艺术提供学术支持。

艺术家刘若望在开幕式上发言

展览总策划李文儒

策展人雅各布和王振林

从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到艺术家生活成长的家乡峪口,联展在国内外五座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生传达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共鸣的普遍信息,分别体现着刘若望作为当代艺术家对乡村和城市、中国和世界自然生态的深切关注,以及加深国际艺术文化交流的迫切希望。在佛罗伦萨圣母领报广场、乌菲齐美术馆皮蒂广场以及山西阳高县守口堡雕塑群展出“狼”系列主题雕塑以动物为象征,暗示了大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传达了艺术家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峪口国际艺术区以“乡见”为主题,倡导将艺术融入乡村空间;榆林渡渡美术馆则以“生态保护”为主题,强调美术馆与城市发展的共通性。这些举措展示了艺术家致力于解决自然与生态相关问题的态度和决心;同时利用公共艺术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也传达了当代艺术的集体思维和艺术家一直秉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作品在佛罗伦萨圣母领报广场

作品在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作品在阳高县

榆林的展览现场

刘若望在疫情期间创作的以“抗疫”为主题的系列作品是本次联展北京站的核心内容。透过作品传达出的“天下无疫”的愿望,尤其体现了艺术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创作并没有以悲情和英雄主义的方式获取共鸣,而是直指人类苦难的根源,旨在唤醒人们的批判思维。从视觉和语义角度来看,它们都代表着一种尝试,试图解决人类作为一个集体所面临的困境。此次展览作品涉及到雕塑、装置、油画和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空间也涵盖了北京渡渡美术馆室内外展厅和渡渡国际雕塑园。

渡渡美术馆户外作品

作品内容大都围绕着“动物表现”而展开。近些年来,国内外艺术家“以动物为主题的创作”(animalier)的重新流行,被视为是“新浪漫主义”的复兴,反映了自然概念作为个体灵魂的镜子,从中反射出的个人状态、价值观和欲望。自然是艺术家亲密体验的核心,因此动物的表现具有概念上的内涵。刘若望的作品完全符合这一理念,将观者带入了一个不同的、超自然的现实:真实的、想象的、奇异的动物,其实是对社会、自然、技术和人之间关系的原型指涉和反思。

展览现场

这一组作品包含了油画、雕塑、装置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由于它们所表达的寓意有着共同的指向,我们不妨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展厅中央这一组装置作品,由巨蛇、蝙蝠、天窗、红色光线构成。蛇与权杖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志,象征着医学对疫病的控制。但在这场新冠疫情中,人类的无力感却来自医学的局限,失去了权杖,整个世界陷入一个失控的状态。

作品现场效果

艺术家在作品前

作品局部

无数双眼睛看到了这样一个失控的状态。2020这一年,全世界人民都在承受着同样的苦难。刘若望用60双中国人的眼睛和20双外国人的眼睛,来表达这非同寻常的共同的“看见”。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一双眼睛都透过一个窗户去了解世界。当我们看到被疫情颠覆的世界,是否应学会怀着敬畏之心与自然、与地球相处?

与蛇象征的瘟疫相对应,红色的“生命之树”充满向上生长的张力。同时它没有叶子,又是一种枯萎的状态。两种相悖的力量正是生与死相互抗衡的写照。

展览现场

蝙蝠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元素,它出现在这次展览的装置中,油画中,雕塑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祥瑞符号之一,由于其发音而被引申为“幸福、富足”的象征,中国传统图案中有着大量符号化的蝙蝠形象。但蝙蝠在现实中又是一种携带致命病毒最多的动物之一,它的真实相貌让人感到十分丑陋,因而显得邪恶,令人恐惧。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理想寓意和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它本身就有一种撕裂的感觉。或许这个作品会让人们多一些反思:脱离真实去追求一个吉祥的幻象,可能会走向美好愿望的反面。

北京渡渡美术馆室外作品

刘若望的作品以其多元化、实验性、饱含中西方艺术文化理念的实践,表达了作为艺术家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时的作用和意愿:作为对冷漠和虚无主义的一种反抗,他用一种深刻而情感强烈的艺术语言阐释了人类存在体验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透过作品,艺术家暗示了这场肆虐世界的疫情可能是一场自然对人类的反击。刘若望试图打破人们心中“人类无所不能”的幻想,通过艺术唤起人们的觉醒意识:即在自然面前保持谦逊的态度。人类作为“征服者”的优越感在艺术家严肃的作品面前荡然无存:刘若望的确通过作品暗示了一种脱离人类中心主义(一种“人类至上”的世界观)而转向后人类的世界观,即提倡多物种共存和一种环境伦理学,阐述了针对人类普遍问题的视觉隐喻,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共存的新形式。刘若望的作品具有一种天生的悲悯气质。这种消除世界疾病的愿景反映了艺术家对社会的悲悯情怀和介入姿态,以及对下一代和美好未来的憧憬。

展览海报

展览前言

2020,大疫之年。世界陷入停顿,社会生活的失序伴生无休止的纷扰。如此漫长又难以释放的焦虑感是我们这一代人从未经历过的,相比之下,非典时期的困境更像是一个简短的预言。

面对人类共同的苦难,刘若望无意于以悲情主义或英雄主义获取共鸣。相反,作为一直关注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艺术家,他的创作直指苦难的根源,并将其毫不掩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油画、雕塑、装置构建的异质场景,人眼、巨蛇、蝙蝠、枯木等挑战人舒适感的元素,浓重的色彩和强烈的明暗关系,给观者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这场肆虐全球的瘟疫可以看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反噬。在人类无所不能的假象中,刘若望试图通过艺术唤起人的觉醒和反思——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应该学会谦卑。就像他的雕塑作品,动物的体量常常被数倍放大并以群体形式呈现,面对它们,人作为“征服者”的优越感荡然无存,被迫重新审视自己与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逼迫”映射的恰好是艺术家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刘若望作品带有天生的悲悯气质,“天下无疫”的愿望尤其体现了艺术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即便是在这样激进的表达中也很难抹去。他透过无数双眼睛凝视这个世界,也凝望天下苍生。

谨以此展作为对世界的祝福。致敬奋力抗疫的勇士们和每一个普通人!

关于艺术家刘若望

北京渡渡美术馆创始人、榆林渡渡美术馆发起人、佳县峪口艺术小镇发起人,现居北京。刘若望1977年生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地区的佳县山区,1996年考入在西安的“西北纺织工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学习,1998年因想从事绘画专业而提前退学。1999年到北京,2002年至200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助教研究生课程班学习,2005年作品《东方红》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学院之光”优秀作品展并获奖。

刘若望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他从中国西部贫困的小山村通过求学走进省会城市,走进中国的首都,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2005年,他在中国艺术界崭露头角,通过一组组雕塑作品和一个个展览,成为有影响力并享有国际声誉的青年艺术家,其作品除了在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外,还在新加坡、韩国首尔、新西兰皇后镇、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都灵大学、那不勒斯市政广场、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圣母领报广场、美国纽约军械库艺术展、法国坎佩尔及德国石荷州等地展出。他的代表作品有“狼来了”、“东方红”系列、“人民”系列、“天兵”系列、“高山流水”系列、“苍生”系列、“渡渡鸟”系列等。刘若望在佛罗伦萨的展览“狼来了”由乌菲齐美术馆策划,同时在乌菲齐美术馆&圣母领报广场展出,他也是“二战”之后第一位享此殊荣的艺术家。

北京渡渡美术馆

北京渡渡美术馆

北京渡渡美术馆由艺术家刘若望创立,是一个致力于生态文明、推广公共艺术文化、践行青少年美育的国内首家公益性组织。期间多次获得各项大奖并得到多国领导、使馆的接见与拜访。美术馆获第17届意大利那不勒斯国际经典文化建筑奖。(图片提供:渡渡美术馆)

上一篇:韩国艺术家金昌烈逝世,享年91岁——回顾“水滴画家”的艺术生涯
下一篇:谁说戈雅专画“黑画”,他的艺术里也有过春天!

心灵鸡汤

人之所需,并不是要做些事,而是要有所为,或是说,需有所是。——梭罗

今日导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