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生活质网(SHZ360.Com)
今天是 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生活质网

中国神话剧简史:神话剧如何走上雷坛?

【公元2000年以前】有规有矩 老少咸宜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大批观众的童年都是听着“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盼着看孙悟空七十二变,听着《千年等一回》,挥舞着白蚊帐,哼着“鞋儿破帽儿破”,模仿着济公的走姿度过的,回顾这一时期的荧屏经典剧目,神话剧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神话剧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也与当时整个社会风气和制作大环境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

名著改编大部头居多三观正符合观众口味

这一时期的神话剧时代印记十分明显,不管是历经八十一难的西天取经,还是白素贞与许仙的旷世奇缘,其内核都是与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相统一,无一不是劝人向善的,再加上这些剧取材自大众耳熟能详的古典名著或者民间传说,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而且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都急切地想丰富精神生活,神话剧的出现则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这层需求,其实,上世纪六十年代动画片《大闹天宫》的轰动也已经说明观众对神话故事影视化的期盼。

拍摄技术代表先进生产力视线瞄准观众猎奇心理

神话剧和科幻电影一样,代表着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拍摄技术,猎奇的设定本身就对准了人类与生俱来的窥探欲,而在今天看来并不高明的特效镜头,在当时也是吸引观众的强效磁铁,比如,《西游记》的巨大魅力一方面来自于原著的艺术价值,而另一方面就来自剧中时不时出现的飞天遁地、腾云驾雾。这一点至今依然是其它题材所不能比的先天优势。往深了说,神话世界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猜想与敬畏,而神话剧本身也延续了这种深层次的敬畏。

行业风气良好剧集艺术性大于商业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电视剧行业的风气与如今截然不同,电视剧一般都是由电视台牵头拍摄,风险当然也由电视台自担,但比起今天一切依靠制作公司的情况其实是多了道保险,这也是那个时代有实力产出许多“大部头”的原因。比如,1982年开始拍摄,1986年播出《西游记》制片方就是中央电视台,且拍摄工作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于1987年开拍的《聊斋》,则是由福建电视台与南昌影视制作研究所联合制作,后者46个单元故事共72集的规模也是史无前例。而当时的制作团队对电视剧本身的谨慎态度同样也不是今天的流水线作业模式能比,像《西游记》这样六年磨一剑的作品在今天看来已不可能。86版《西游记》采用的是实景拍摄,摄制组几乎跟剧中的师徒四人一样历尽了艰难险阻,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甚至泰国。拍摄过程中的艰辛和幕后故事也可以拍一部“西游剧组西游记”了,剧组幕后生活的花絮,直到今天还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比如六小龄童为不让近视妨碍表现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对着日出练眼神的故事,再比如剧组一台摄影机闯天下,几次面临项目停摆,靠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制造出来的那些特效等等,这些其实也都展示了剧组台前幕后的创作态度,同时也代表着那个时代电视人的精神。

当时电视剧的艺术性要远远大于商业性,在剧本改编环节就本着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剧集想表达什么、传递什么都经过了编剧的深思熟虑,任何一个细节的设置背后都是整个剧组的心血与汗水。《西游记》之后的《济公》、《封神榜》都是如此,而他们能经久不衰,创下惊人的重播率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元2000年——2008年】旧曲新唱 耳目一新

其实,每一种类型的电视剧的发展都会遇到瓶颈,进入新世纪以后,神话剧同样也遇到过类似问题。不过“创新”这个话题,也并不是2000年以后神话剧的专利,上世纪的几部经典也不是没有创新元素,比如《封神榜》中的服装就破天荒地走了罗马风,一眼看上去跟中国商周时期丝毫没多少关系的造型在当时引起的非议不亚于新版《红楼梦》里的铜钱头,但于此同时,它采用的多线群像叙事方式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恢弘气势,率先启用香港演员担任主角,也让观众眼前一亮,服装的创新并没有影响《封神榜》故事的趣味性,也让它最终成为上世纪国产神话剧不可忽略的一笔。

1993年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白娘子传奇》也是内地与台湾两地合拍的作品,台湾班底操刀,在内地实地取景,两地反响都不俗,也同样成为整个华语电视剧圈的经典之一。但是带给观众和行业最大冲击的,却非《春光灿烂猪八戒》莫属,它可以说是从根本上颠覆了大众对《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既定印象,“无中生有”地为猪八戒创造了一个从猪变成神仙的过程,安排猪八戒经历一番生死情劫,遇上一堆莫名其妙的人和事,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猪八戒是一个有点蠢萌,有点小毛病却整体善良的接地气的小人物形象,无形中又拉近了观众与猪八戒的距离。剧情方面,设定虽然离奇,人物形象虽然有些出位(比如不靠谱的太白金星和糊涂的东海龙王),但不违常理,细节虽然无厘头,但整体故事却有严密的逻辑,因此,这部剧当初在各电视台播出时,均创下了不俗的收视成绩。而这也侧面反映出此时神话剧已经从以叙事为主向塑造人物形象转变,个体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

剧情高度偶像化娱乐元素更突出

高度青春偶像化,是这时期的神话剧最明显的风格转换,剧中主演开始采用更受年轻观众欢迎的年轻偶像,比如“猪八戒系列”、中国新加坡合拍的《东游记》,以及《天外飞仙》、《天地传说》、《聊斋奇女子》等,胡歌、林依晨、刘诗诗等外形靓丽的青春偶像,都变成了此类剧集的常客。另一方面,从内容上看,这些神话剧其实已经变成了以描写爱情为主的古装偶像剧了,剧集整体气质也更年轻化,为了迎合年轻观众,服装造型、音乐场景等也都随之进行了改变。

可以说此阶段神话剧的创新是成功的,它让古老的神话故事在年轻的观众面前散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在观众审美疲劳之前完成了漂亮的转型。

影视人才融合深度化博采众长大势所趋

此时中国电视剧的合拍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涌现了一批经典的合拍剧,而“多地合拍”也不再是新鲜事,内地的影视剧制作已经开始致力于向港台取经,从剧本创作到演员表演,都体现着明显的融合趋势,细品之下,会发现这阶段神话剧中出现了香港电影的搞怪元素,“猪八戒系列”的后两部更是将这种搞怪发挥到极致,《天外飞仙》、《欢天喜地七仙女》等也不例外,TVB版本《西游记》在内地的热播,似乎也给了内地神话剧改编些许动力——原来一些看似离经叛道的修改是在观众接受范围以内的。

台湾偶像剧正大行其道,中国娱乐圈活跃着一群外形出众、青春逼人的偶像演员,偶像剧中的爱情模式也培养了大批的拥趸,因此,偶像、爱情、神话这三个元素便自然而然地组合在了一起,推动了一批赏心悦目的新时代神话剧的诞生。

对收视负责商业性被重视

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允许影视公司制作艺术性大于商业性的作品,因为要对收视率负责,电视剧首先被视作商品进行生产,其次才是艺术品,而商业性的另一个解释就是投观众所好,所以此时的神话剧也卸下了最初的说教职责,文学性也相对降低,更专注地以“娱乐”为中心,向通俗方向发展。

同时,电视剧的制作已经由电视台变成了影视公司独立承担,电视剧的生产加入了市场运作的行列,影视公司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创新、独辟蹊径成了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但影视公司独立制作就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稳妥起见,大家都不愿意去碰神话巨制(2006年由永乐影视公司制作的《封神榜之凤鸣岐山》已经是这一时期难得的大制作),但同时又都清楚地知道神话题材的优势所在,于是向经典神话故事取材,舍面取点,旧曲新编,也就成了这段时期影视公司的惯常做法。《春光灿烂猪八戒》是从《西游记》中拿出了一个人物,《天外飞仙》则将现代校园融进了董永与七仙女的凄美爱情故事中,《聊斋奇女子》则将原著中简短的故事适当拉伸,并融进更能为现代人所接收的爱情观,新与旧的结合,产生了令人意外的化学效果。

 

【公元2008年至今】神话变神剧 以雷为荣

市场的作用下,神话剧已经发展到如今“≈雷”的时代,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年,就经历了质量和口碑的极速下降,但这中间还是有几个明显的递进阶段的。

第一阶段,雷在服化道。这也是最原始时期的“雷”,比如《欢天喜地七仙女》中七姐妹《美少女战士》式的战服,以及男演员头上那顶时尚感失足的网球帽,这种安排虽然乍看之下觉得有些视觉冲击,但整体上无伤大雅,顶多造型师被拍个板砖,在网络还没今天发达的时代,也没形成大规模吐槽的现象。

第二阶段,雷在皮和肉。可能是注意到了出位服装带来的话题性对收视的刺激作用,神话剧也走上为了话题而话题的不归路,从服装造型到台词人设,无一不是在挑战观众的底线,从台前到幕后,都是抛弃了节操用生命在埋雷。以此时神话剧佼佼者《活佛济公》为例,剧中的人物充斥着类似“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的网络用语,而另一部收视不俗的《天天有喜》中的“Hold 住”、“大House”等中英文夹杂的台词更是频频出现,这种现象,出现一次是惊喜,出现两次叫重复,出现N次就是惊吓,带来的观感就不能简单用审美疲劳来形容了。不过,也有像《妈祖》这种原是本本分分的剧本,却突然冒出一场妈祖与西洋人用现代英语对话的戏,以致观众摸不着头脑的作品。

第三阶段,也就是雷的最高境界:“雷入骨髓,出神入化”。像《天师钟馗》这种,天庭开起派对,观音菩萨跳起了舞,神仙改良版笔记本电脑直接霸气出镜的电视剧已经不能用神话剧的思维来衡量它了,这种剧一开始就是被当作闹剧来做的,只图个场子热闹,已经彻底抛弃了神话剧的叙事逻辑,任性程度可见一斑。而相信对观众来说,有钟馗在先,《封神英雄榜》里年轻版的姜子牙就没什么不能接受的了,只是编剧即兴的人物关系安排,一直像在跟观众开一个并不好笑的玩笑。而不够五毛钱的特效和塑料质地的服装也彻底甩掉了这些神话剧最后的尊严,从《天天有喜》称霸湖南卫视暑期黄金档开始,接连几部神剧在登顶一线卫视寒暑假黄金档,不知所云的《封神英雄榜》竟然也出了续集,而阵容配置与剧集气质十分怪异的《石敢当之雄峙天东》竟一路高歌猛进,称霸收视榜,至此,神话剧终于为自己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神剧时代。

当然,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各种各样催生它的原因,而神话剧发展至此,当然也少不了多重主客观因素。

唯收视是从传统要素做大规模牺牲

收视率决定一切的创作原则,殃及的其实是电视剧市场的整体质量,神话剧只是作为其中受影响比较明显的一类而已,隔壁难兄难弟抗战剧情况其实更糟。

如今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电视剧作为商品同样也不会吝啬于砸重金赚吆喝,但多年的经验积累下来,大家都发现自带话题的电视剧更容易博得路人的关注,于是,主动向电视剧中注入话题因素,便成了最便捷的吸睛套路之一。更直白点说,就是竭尽全力地哗众取宠。肤浅地去模仿《大话西游》的无厘头,最后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一味迎合观众的恶趣味,反而过犹不及,最后走到观众都排斥的地步。最初,神话剧中加入现代台词,对观众来说是一种创新与勇气,而随后的跟风之作,却误以为观众喜欢这种搞笑方式,不加节制地往台词中硬塞网络用语,反映出的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创作态度,以及一种唯收视率是图的急功近利。

制作过程流水线化,剧集创作变机械加工

中国电视剧如今已经进入产业化时代,电视剧制作被熟练地分为多个环节,比起艺术创作,看上去更像是流水线上的零件组装,机械操控取代了倾注心血的认真打磨,剧本不再包含编剧的个人寄托,制作出来的电视剧也变成了没有情感的空壳。这就是如今神话剧花哨有余,而戏剧滋味不足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影视公司作为盈利机构追求的自然是投入产出比,自负盈亏要求他们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电视剧的资金投入,而这一点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电视剧的服化道以及演员的阵容,如此,现如今神话剧中影楼风格的造型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些神话剧会成为一些前当红港台演员消耗剩余人气的沃土。

不得不提的是,神话雷剧的粗制滥造并没有影响这些影视公司尝到如此运作的甜头,更无奈的是,像拉风影视这样擅长制作此类神话剧的影视公司反而因此做出了风格,做出了影响,一时间在行业内风生水起。《天天有喜》、《刘海戏金蟾》、《土地公土地婆》这种班底不换、演员不断排列组合的作品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涌现。然而拍摄水平依然停留在20年前的它们,并不能为整个行业进步做出什么贡献。

创作思维枯竭,创新意识匮乏

《石敢当之雄峙天东》是2015年春节荧屏的一匹黑马,脑洞突破天际的编剧给观众讲了一个魔界入侵,三界大乱的故事,其实平心而论,这剧本不差,虽然这剧的造型也是一言难尽,但比靠妲己袒胸露乳来博眼球的《封神英雄榜2》要好多了,只是,看着看着,观众就对这部剧中的情节和人物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同样的故事曾经上演过,正是在十几年前的那部《西游记后传》中,而且人物名字都没有改。于是,这部《石敢当之雄峙天东》就成了神话剧领域炒冷饭炒的最高明的作品,将多年的剧本加点新人物,揉一揉再搓一搓,又是一道看上去还有点料的大杂烩,不过口感如何则另当别论了。正是创作思维枯竭将神话剧推入了神剧坑坑底,原本有限的前期投入已经挤压了神话剧创作的发挥空间,剧本的苍白无力更是从根本上决定了神话剧的命运。无力创新,就重复取材,不断进行毫无意义的翻拍与复制,于是观众看到了模仿着《新白娘子传奇》,唱着地方戏曲,与现代审美观严重背离的新《白蛇传》和《新洛神》。

然而没有创新能力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创作者根本没有创新意识,所谓的“出新”被粗暴理解成了刻意的搏出位。于是,神话剧宣扬的新颖与独特,就变成了大众眼中的雷。近年来,在整个行业都在呼喊“内容为王”的时候,神话剧依然能带着它老掉牙的装备,以及莫名其妙的搭配,杀进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档。只是,如《西游记》和《新白娘子传奇》般的经典,不再有。

上一篇:中国八大经典神话剧盘点!
下一篇:《古剑奇谈网络版》破晓封测试玩评测

心灵鸡汤

人之所需,并不是要做些事,而是要有所为,或是说,需有所是。——梭罗

今日导读

热门点击